本文长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浑身乏力,偶尔咳嗽,胸闷,但医生告诉你没什么大不了,过段时间就会好的?等待健康恢复真的很难啊!在这个人人都渴望保持健康的时代,他们非常喜欢阅读道医的日常养生秘诀。
要说最知名的药王,就不能不提唐朝的孙思邈。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年轻时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为了家人的治疗和康复,他花了很多钱。但正是这段坎坷的童年经历,让他对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病人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同理心。
当时的读书人都渴望做官,没有人学医。然而,孙思邈十八岁那年,立下远大志向,以学医为毕生目标。他虽然得了隋朝的进士,但并不想为官,一直隐居。人们四处游历行医、采药。直到朝代更迭,太宗要求,他才出来。当他从山里出来时,他的容貌就如年轻时一样。
隋唐时期历经五位皇帝,孙思邈以长寿闻名。根据医学史家对《旧唐书:孙思邈传》的解读,孙思邈可能活到了141岁(年龄有争议,本文仅采用其中一个版本)。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长寿又懂得养生的药师王子。他独特的健康理念是什么?
“我的生活取决于我与否”
孙思邈的养生哲学继承于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孙思邈比魏晋南北朝两位养生大师葛洪、陶弘景更进一步,将医学与养生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被称为“预防医学”的中国医学传统。
“命由我不由天”是道家养生科学的核心思想。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上医治疗未病之病,中药治疗将病之病,下医治疗已病之病。”生病的。”最厉害的医生不仅能治病,还能防止人们生病。如果你得了病再去治疗,那你就已经错过了你的命运。
“气尽则身亡,死者不能生,死者不能存。这是为了消除未生的烦恼,治疗未病的疾病,治未病之先。”什么也没有,也不去追寻死亡。”
但“治未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避免疾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须用你的心去生活,你必须把你的身体和精神纳入你的内心。如果你沉迷于性欲,你的生活就会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如果你肆意放纵欲望,别说不生病,就算神仙来了,也很难拯救你。关于日常修身,孙思邈提出的注意事项大部分都是符合我们现代医学所要求的,比如不随地吐痰、勤换衣服、不吃腐烂的食物等。
除了注重日常卫生外,善于“养性”也是保持健康长寿的秘诀。在孙思邈的例子中,养生与养性是并列的,而且养性比养生更重要。养性的本质是“治未病”,即预防疾病。
生日图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孔子说:“喜、怒、哀、乐未生,谓之中;有而生,皆在中,谓之和。”孙思邈说:“养生有五难,第一难是去名利,第二是去去喜怒。”喜、怒、哀、乐皆有。是我们拥有的能力,但能力不能肆意发泄,而必须“适度”。过度的喜怒都会给我们带来情绪疲劳,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状况。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仅仅压抑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 “合理”发泄、不执着于情绪,才是养生、延年益寿的原则。
所以,“命运由我不由天”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宣言,而是真正需要努力、用心的。
吐不远,走不快,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不能久坐,不能站到累,也不能躺到累。天冷了先穿,热了先解脱。极度饥饿时不要进食,不要吃得过饱;口渴时不要喝水,不想喝太多……
只有顺应自然气象,排除人为的欲望和愤怒,吸收情志,凡事小心谨慎,不过度消耗身体机能,才能真正滋养身心,无形中预防疾病。
“女性疾病比男性疾病难治十倍”
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不同,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怀孕和分娩。因此,女性的毛发生长疾病及其治疗方法自然与男性不同。
如果只是感受四时的寒暑,当然男女可以同样对待。但如果这是一种女性特有的疾病,或者在女性中更为常见的疾病,就需要专门的研究和专业化。比如战国时期的华佗对于治疗妇女疾病就有独特的方法。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也记载了许多妇女汤方。
然而,直到隋唐时期,对于妇女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方法还没有系统的描述。所有的信息都分散并简单地隐藏在各种医学书籍中。它既不独立也不被认真对待。
孙思邈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接触过许多患者,从贫穷到富裕,从南方到北方,发现妇女病与一般疾病有很大不同。非常需要独立、刻意地学习。出版了一本名为《女性处方》的手册,记录了专门为女性打造的治疗方法。
“女性与男性、儿童与成人的生理差异”自然需要单独的科室,而且由于“孕产崩漏”对于女性来说非常常见,所以女性疾病的治疗比男性疾病更加困难。治疗难度要高出十倍。”
除了“怀孕生子”的心理痛苦外轻养生,女性和男性之间还存在很多心理差异。我们现在常说“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这确实是有医学依据的。
孙思邈看到,妇女病源于怀孕、生产,而男子则没有。他还发现了女性顽疾难治的根源——情感执着。用他的话说,“慈爱、仇恨、嫉妒、悲伤,都沾染着强烈的情绪,无法抑制。因此,病根深重,难以根治。”
这与前面所说的心性修养是一致的。他认为轻养生,女性情感较为丰富,很容易失去冷静,陷入“爱、恨、妒、忧”的极端情绪,使病根更深、更难治愈。 。
药物有南北,针灸有肥瘦之分。
不同的患者应分开治疗。这件事是孙思邈写在《千金要方》的“序”里的。这是使用任何药物的基本常识。
与西医依靠体重用药不同,药王孙思邈强调“诸药宜因地制宜”。简单来说,你需要看到人们给药。南方人吃的药和北方人吃的药不一样。这个经验也是建立在孙思邈多年行医和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的。
卖眼药的剧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他写道:“江南,地热暖,民肤薄脆,五脏六腑开疏,药稀。关中、河北,地干燥干燥,人的皮肤坚硬,五脏六腑都被堵塞了。”南。北方人用药少,北方人用药多。这都与身体对外界的适应有关。
有些针灸验方自古流传至今。例如,寒冷的天气会导致幼儿发冷,这可以通过针灸来预防。但如果不分南北,都应该给孩子打针,这是错误的,因为江南、蜀地气候温暖,不会引起孩子怕冷。进一步的预防注射只是随机注射,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除了地域不同之外,年龄、体力等都会影响孙思邈使用药针,尤其是针灸。人的穴位并不在表面,而是隐藏在皮肤深处。插针时,最重要的是“细致”。身体的长度,皮肤的脂肪,都需要考虑在内,在进行针灸之前可以仔细考虑。
村医照片(局部)。作者/(南宋)李唐,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孙思邈的经验至今仍有用处。现在我们用西药的时候,只注重体重,但是还不够。我们一定要多注意自己身体的耐受力以及周围环境的差异。
神化孙思邈,铭记古人的人文关怀
孙思邈出身贫寒,因其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对医者不分贫富的同情心而被尊为药王。
他深入实践,用大量案例的长期经验总结出《千金要方》30卷,这是他留给我们华夏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世中国医家的医疗实践,都是以尧王的经验为基础的。优越的。
参考:
清西泰《中国道教史(修订版,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女子方》。
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
结尾
作者 |童作作
编辑|詹千惠
校对|李东
经公众号“博物馆丨观展”(微信ID:atmuseum)许可转载。
国家日历好东西
又一本民族人文历史好书
中国三千年政治动乱概述
纵观商朝至清朝中国政治的兴衰
↓↓点击下图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读书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面的图片或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将个人历史导师装进口袋
“看着”永远是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