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贵州黔南,一男子晒出自己的车挂件,表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男子称:挂件是自己半岁时,妈妈亲手做的布鞋。到现在已经有38年多了,而妈妈也离世9年了。男子还说,这只鞋妈妈洗干净后就放在衣柜里了。自己记事后,看到这只布鞋就收藏了起来。
-
近日,甘肃天水,婆婆花费一年时间为儿媳制作精美的凤冠。儿媳白女士称,自己无意中向婆婆说起喜欢传统的婚礼服装,婆婆知道后就在网上买各种材料,看了很多制作的视频,断断续续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这个凤冠做出来。白女士表示,没想到自己无意提起的话被婆婆放在了心上,很感谢婆婆。
-
山东烟台,80后女生用一天时间制作了80厘米高的龙形馒头为祖国庆生。姜女士称,这个龙形馒头颜色部分是由南瓜、菠菜、仙人掌果的果粉制作的。需要每个部分单独蒸好再组合起来。她表示龙象征着吉祥如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
9月23日,江苏无锡。一位老人从老家来到儿子家小住,几人喝过酒后,老人竟独自走到钢琴前,随手弹了起来。儿子表示很惊讶:父亲在老家种了一辈子的地,这么多年来,自己都不知道父亲还会弹钢琴,真的太出乎意料了。
-
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根据自己的爱好制成各种各样的风筝骨架,比如蜻蜓状、蝴蝶状。
-
在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到了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
-
百宝嵌工艺是从明代开始有的手工艺技艺,所以百宝嵌就是将各种种类的宝石比如蜜蜡、翡翠、和田玉、玛瑙、珊瑚、染牙、螺钿、青金石、象牙、寿山石、松石、犀角等制成各种浮雕形象,镶嵌于珍贵的红木或漆器之上,产生精美的艺术效果。
-
人类造陶器有上万年历史,唯有中国人首先为陶器裹上带着文化符号的衣衫,摇身一变成了精致的瓷器。北宋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瓷器颜色釉的先河,钧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釉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饮流斋说瓷》写到:“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哥官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
彩灯佛山民间称作灯色。扎作是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进行立体造型制作,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制作的灯色是中国传统灯色艺术的一支主要流派,具有江南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传统上称“佛山灯色”。
-
刺绣俗称“绣花”,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彩绣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用的比较多。
-
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
编制“马尾帽”,先用木头做一个头大的模型,打磨光滑,在中间凿个洞,减轻重量。编织时,编者坐在凳子上,模型放在两个膝头上,左手扶着模型,右手拿着穿着马尾的针,精心地一针一线地编织。编一顶“马尾帽”,一般需要七、八天时间。最快也得四、五天才能完成。
-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
-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春联等,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那种习俗在中国农村至古流行。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人人”。
-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
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多是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用灵巧的双手营造了一方充满活力的剪纸世界,把生活的周围装点成了一个生机盎然、万物争荣的艺术天地。蔚县剪纸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装饰性在全国种类繁多的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大理草帽编制是大理地区白族群众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据传南诏时期太和城附近就曾有过草帽街,现今的大理市七里桥太和村内仍有此街名。过去编缝草帽全凭手工,产量有限,花色品种单调。现今,大理白族乡民,发挥传统优势,引进现代工艺制作技术,充分利用闲遐时间,家家户户都编缝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