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2、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3、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4、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5、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6、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7、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竹编怎么制作
1、制作木模具:把原先设定的产品造型画成正视、侧视、俯视三面图,再测绘适应工匠需要的部件图。然后用杉木依图制作成模具。
2、破竹篾:先把竹管破成4条,再劈成各种宽度和厚度的篾丝、篾片,浸在水中湿润泡软,在刮刀上刮光亮。
3、编织:把劈好的竹篾附在模具上编成胚体,脱模后再外加镶插各种有立体感的竹篾花纹,然后装配为产品的整体造型。
4、染色:两个锅灶,锅各盛水。其中一个放进酸性金黄染料,另一个放进直接黑染料拌匀,加温到沸点左右。把竹编素胚先投入金黄染锅里染成橘红色,捞起来用清水冲净再投入到直接黑染锅里染成黑色。晾干后用木砂纸磨光。编织花纹就显出凹处暗,凸处显,产生明暗分化的图案花纹的观感。再染一次清淡的桔红色而成。
5、上漆:把染好的竹编用固定的夹具端正造型,在主要的部位浇抹透明的天然大漆,竹干后,解开夹具,基本造型稳定之后,外表总体施喷一遍透明大漆,达到竹质及色调鲜明,表面光亮。竹干后浸入较浓的黑色大漆里捞起来,晾半干时,用碎布沾松节油把表面的黑漆擦净,再待竹干。如此反复多次,使竹编的内里聚积黑漆层,增强刚度及抗腐度。竹干后在扎藤花和竹花蕊的部位沾透明漆贴金箔。竹干后刷净,“改良竹编漆器”成品就此出炉。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