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医疗保健诈骗、角色扮演诈骗、收款诈骗、投资金融诈骗、婚姻诈骗、财富诈骗、旅游诈骗、合同诈骗、电信诈骗
老人被“自由行”吸引,一路被假冒“专家”忽悠,最后在家里买了几十万的保健品; 老人接到推销电话后,将养老金投入多年没有市场价值的“收藏品”,终于被家人发现并报了警……大量案例表明,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老年人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近日,北京市老年协会与北京市助老助残基金会联合推出《老年防骗攻略(2019版)》,重点关注医疗保健、投资理财等各类骗局. 印制好的防骗手册将发放到社区和老年人集中活动场所。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人进入老年,身体不可避免地开始衰弱,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医疗费用等。为了以防不测,人们总是为自己保留一些储备金,作为“救命钱”。 正是这些“救命钱”成了骗子的目标。
统计显示,在中老年人群中,6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最容易上当受骗。 因为孤独无助,他们心里总希望自己多一张底牌,多一份保障。 骗子通常以虚假信息对中老年人进行诈骗,包括夸大一些保健品的功能和一些具有虚假功效的老年护理设备,甚至更改一些“三无”产品的包装,声称对中老年人有益。老人说自己是救命的灵丹妙药老年人养生,骗取中老年人的钱财。 ——这是《反诈骗攻略》中的“头号”医疗保健诈骗。
据媒体报道,2018年6月,破获了全国最大的以免费旅游为幌子用保健品骗取老年人的刑事案件,关闭了38个“旅游销售”平台,逮捕了638名犯罪嫌疑人。
打着虚假公益组织的旗号,冒充医学专家吹嘘和夸大产品的功效,将价值十几元的廉价产品包装成中央高级干部的“特供”药品,然后以30到40倍的价格出售,进行诈骗……这是该团伙骗取老人养老金的主要手段。
据受害人自述,落入陷阱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被“免费旅游”引诱,二是被骗子问健康的“感情牌”打动老年人养生,三是三是被假专家“洗脑”,轻信保健品功效被夸大。
《防骗攻略》提醒,此类骗局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给予人情、制造权限、夸大效果等方式欺骗老人,建议老人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多陪陪孩子,与亲戚沟通,注意保存购物小票等。
老年人遇到的一些常见骗局有哪些? 应该如何避免? 之后如何补救?
医疗保健欺诈
诡计:
免费旅游、贵宾体检、夸大保健品功效; 安排“老人”现身讲述自己的故事,骗老人到销售公司存钱; 销售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假药;
提醒:
面对保健品造假,我们一定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如果您患有疾病,应主动到医院就医。 保健品不能治病。 相反,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延误治疗的机会。
不要轻信不法分子伪造的虚假身份或夸大的保健品功效,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多与子女和亲人沟通。 老年人遇到推销保健品或声称可以退款的情况时,不要擅自做决定。 应积极与子女或其他亲友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要妥善保存购买保健品的相关证件和快递单,以便被骗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
角色扮演诈骗
诡计:
冒充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谎称申领残疾证、低保的; 冒充政府拆迁办工作人员进行诈骗; 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进行诈骗的; .
提醒:
对自称是公务员的老人来探望时,要核实身份,要求其出示工作证件,必要时可致电所在单位核实。 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远离不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保持平常心。 维修需要自己找物业或拨打说明书上的客服电话。 不要相信走廊上张贴的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