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作为广府文化的摇篮,怀抱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老祠堂、古老民宅和青砖房。这些宝贵的遗产散布于城乡,如镬耳屋、红砂岩石桥以及蚝壳墙等,充满了历史韵味。然而,如何将这些老建筑融入现代城市,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同时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今年十月,顺德举行了第四届媒政互动活动,邀请媒体代表、政府部门代表以及顺德古建筑保育协会的专家们前往容桂、杏坛、勒流和乐从四个镇街,探讨如何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命。
保留传统特色,旧屋焕然一新成为茶室
在容桂的“边BAN”,一座老旧建筑焕发了新生命,成为了老旧建筑复兴的杰作。这栋原本破旧不堪的旧民宅,经过一群年轻人的巧妙改造,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刘静宜,项目的主理人之一,回忆道:“最初我们来容桂寻找员工宿舍,但被这座房屋内的木质楼梯吸引住了。这种空间感在当今已经难以找到,而且老房子保存得相当完好。因此,我们决定打造一家带有顺德特色的店铺。”从租下这座建筑,到装修设计、家具配置,再到开业,仅用了短短的20天。但从店铺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出主理团队的用心。
在旧屋改造中,刘静宜秉承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他们在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岭南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门,改善了采光条件,确保每个位置都充分采光。此外,他们还融入了一些美式元素。刘静宜解释道:“我们在硬装方面追求不太新也不太旧的风格,因此采用了整面墙的原木板进行搭配,地板经过适当的抛光,大部分家具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的。”
店铺的名字也别出心裁,灵感来自于顺德方言中“去哪儿”的意思,即“边BAN”。这个店名不仅是一个问句,还是一个答句,为店铺增添了趣味性。店铺的标志设计灵感来源于店内的三只白猫,它们虽然长相相同,但性格各异,为店铺增添了许多有趣的元素。
在产品方面,他们致力于打造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新式茶饮。由于主创团队都是顺德本地人,他们在甜点中融入了浓厚的顺德特色,追求时令的食材,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茶饮和甜点体验。
红房子:与村民共享红利,打造多元艺术生活空间
红房子位于杏坛镇北街的百年古村落中,最早的前身是清代祠堂,后来在计划经济时代被拆除并重建为红砖蚕房。由口岸文旅集团承办的改造项目将原建筑风格保留下来,同时融入新国风等多元设计理念,将百年历史的红砖屋重新设计修缮为多元艺术生活空间。
口岸文旅乡村文旅板块的负责人冯家耀介绍说:“改造前是一个垃圾堆,闲置了20多年,2020年初开始改造,历时6个月左右。”设计师们遵循“原生改造”的理念,在不改变建筑和墙面的前提下,通过微小的改造带来了视觉上的变化。
该项目通过振兴古建筑,引入文创教育、艺术展览、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提高了空间的活力、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力,为传统村庄带来了新的人文历史内涵,每年吸引了两万多游客。
在老旧建筑的改造中,冯家耀强调了与村民的合作。他说:“与村民共享红利,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我们也会尽量雇佣当地村民。”在改造每栋建筑时,设计团队都制定了特定的方案,以考虑建筑的完整性和修复的难度。项目目前正在改造方案设计阶段,已经收购了大约7栋物业,还有约12栋公有物业需要改造。
目前,口岸文旅集团在桑麻村开展了四类主要活动:农民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农业技能培训;研学活动,开展与黑毛节瓜相关的研学课程;青年运动文化,推动桨板活动、定向越野、骑行等;红房子作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不同文化项目的交流,如贵州的苗族文化项目。
江意楼:享受生活,追忆乡愁
江意楼位于勒流江义社区,原为谭西会堂,用于村民集会和聚餐,散发着庄重的韵味和经典的顺德特色。2022年3月,顺德古建筑保育协会介入活化,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融入“寻味·生活”的理念,经过仿古修缮和周边环境改进,如今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一家集餐饮、古建筑宣传、艺术文创物品等岭南文化特色的古典美学馆。同时,为响应江义社区的文化保育工作,更名为“江意楼”,以示尊重江义社区的文化历史,这一名字是谐音。
江意楼的主体建筑依河而建,江义水道环绕着它。作为古建筑和文化爱好者的梁建明采用了岭南水乡风格来改造江意楼。他使用了从各地收集的古建筑物件来装饰,所有包房都以顺德的10个镇街命名,每间包房都陈列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顺德古建筑图片,使食客能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领略到顺德古建筑的特色。江意楼成为了顺德人追忆浓浓乡愁的场所。
义方院子:“安心做我的地盘”
义方院子位于勒流江义村,是由原竹窓吴公祠及农村信用社旧址修缮活化而成。在保留建筑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修旧如旧”的手段对其进行空间改造,如今成为了一个休闲体验式文化空间,集阅读、文化展示、分享、咖啡和茶饮等多功能于一体,旨在将活化后的古建筑打造成江义村文化活动之地,为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
义方院子特别注重建设美食直播平台,为顺德饮食、本土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提供背景,同时为市民提供阅读分享、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这里的创作团队包括四名专业人士,各自擅长不同领域,涵盖了咖啡、石膏、绘画、书法、绿植等,这与义方院子主理人黄伟亮参与老旧建筑活化项目的初衷相契合,他表示:“我想找一个地方让自己安心做我的地盘,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份恬静、平淡的感觉,希望大家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
老旧建筑活化项目中,年轻人的参与越来越多。对于年轻人在这一领域的作用,黄伟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旧建筑活化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承,年轻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件事。如果在活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也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老旧建筑活化问题。”
茶空间:建筑的生命在陈旧砖瓦上流淌
乐从大墩村庙后蔡家大街17号的茶空间是一家由艺术家阿志改造的工作室,一扇赤红色的木门将外界喧嚣隔绝开来。阿志以村民的视角来打造这个空间,将艺术雕塑、画作旧物、光影和绿植等元素巧妙地融入设计中,将老旧建筑打造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让建筑的生命在每一片陈旧的砖瓦上流淌。受到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在大墩村定居,逐渐打造了一个乡村与艺术共谋发展的新业态。
阿志介绍说,这栋房子最初是一座废弃的老宅,建于民国和70年代。“与这栋老宅的相遇实属偶然,因为我渴望自由,不喜欢城市里那种违和感太强的环境。”改造过程中,他没有大规模改变建筑的结构,保留了原貌。为了改善老房子的潮湿问题,他通过屋顶窗的设计引入阳光,创造出了一种“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诗意氛围,同时对天井进行漏斗式的改造,契合了“四水归堂”的理念。他在布置绿植时也坚持原生态,选用了富有岭南特色的植物,将它们与建筑融为一体,以营造一种不做作的氛围。阿志还透露,一旦将茶空间改造到理想状态,他将逐渐对外开放。
这些项目显示出了老旧建筑在年轻一代的关注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们通过创意和智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护了文化遗产,为顺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些建筑不仅保留了历史特色,还成为了吸引游客和艺术家的场所,为顺德带来了文化、旅游和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