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为先,修德,常行善事,更健康
健康晨报记者 严胜
一个人如果有一颗关爱之心,除了造福邻居、亲人之外,对自己的健康也大有裨益。 英国心理学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做好事、帮助他人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研究人员表示,年轻人做好事会更快乐,而做好事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更高。 男性做好事比女性更健康。
行善的人可以促进幸福和健康
日本心理学会的这项研究发表在《心理学公报》上。 先前的研究表明,经常行善的人比不行善的人更快乐、更健康。 为了了解不同孝道行为的不同用途,研究人员对 201 项独立研究(总共涉及 198,213 人)进行了荟萃研究。
他们发现,随机的善举,例如帮助邻居,比有计划的慈善志愿服务更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原因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利他行为更加随意、自发,并且更有可能形成社会纽带。 据悉,非快做善事也更加多元化,不再那么单调和乏味。
研究人员表示:“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主义、合作、信任和同情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触发因素;它们也有助于身心健康。” 他们还发现孝道与心理健康有关。 联系比享受幸福更重要。 后者侧重于自我实现,而前者仅指快乐、积极的经历。
当然,生活中多帮助别人,你自然会感到快乐; 少一些名利的挑剔,就会轻松自在中医养生保健,没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
“德”可以使人拥有平和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
上述研究结果与西医养生观点不谋而合。 西医历来注重“养生第一、修德”。 孔子主张“仁者寿”、“有大德者长寿”; 《道德经》也说:“应当从德开始”; 老太太提出了“三宝”理论:“我有三宝,一是慈悲,二是节俭,三是不敢为天下第一,这样才能成长。”
“修德”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上海中医学院终身院长、国医大师邓铁涛的《长寿经》里只有一句话: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必先修心。必须先修德。 他认为,保持健康除了注重饮食外,最重要的是精神修养。 “知足使穷者快乐,不满使富者忧。往下看,不要往下看。比上面和不足,比下面。” 如果你拥有的足够多,当你知足时,你就会永远快乐。”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孙蓁蓁卫生歌》云:“世人欲知卫生之道,常有欢喜而少怨;诚而无忧,轻松无忧。” 古代名医孙思邈不为名利所诱惑中医养生保健,潜心医学,解除大众疾苦。 他从不询问病人的身份贫富,也从不计较旧怨,一视同仁。 除了在工作上孜孜不倦地工作外,他还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地努力。 他在六十岁时写出《千金方》,直到百岁,完成《千金翅方》,享年102岁。 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尤其是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为名利所束缚,凡事关心,常常患得患失。
有德的人对人对事心胸宽广,无私坦诚,光明正大,所以无忧无虑,无忧无虑,无忧无虑。 处于宁静、身心平和的良好状态,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燕生李娜
值老师||范洪波
转载及投稿||010-62969002转8486